1. 上饒新聞網

            -- 新聞:0793-8224621 --

            數字報刊 微信公眾號
            首頁> 文化 > 正文

            無盡的懷念

            2023-09-16 09:23:58  |  來 源:上饒日報  點擊:
             俞端媛

              2017年11月17日,是我們父親俞觀義先生誕辰百年紀念日。歲月無情,父親離開我們已九年了,他慈愛的音容經常在我們面前浮現。

              1918年農歷9月30日,父親出生于廣豐縣永豐鎮一個貧寒的書香世家。自幼喪母,5歲時,與兄長、堂兄弟等在家中由祖父親自執教。祖父學識淵博,治學嚴謹,尤以儒家仁義禮智信教育后人,使父親自幼得益匪淺,并成為他終生為人的宗旨。

              父親在上饒中學完成初中學業,并被當時江浙名校金華一中錄取。1940年,父親在金華一中高中畢業,并以當屆第一名的優異成績被保送浙江大學飛機制造系。由于日寇入侵,浙贛線中斷,內遷后的浙大也在動亂中轉移多次,無法取得聯系。父親只能拿著入學通知書“望路興嘆”,輟學在家。同年,家中祖傳的大夫第老宅后院“東菀別墅”被日寇轟炸,夷為平地,家中所有財產無一幸存。祖父聰明博學,且多才多藝,在戰亂年代,一介書生,報國無門。他曾在俞氏宗祠開辦的萃始小學任校長三年,看到故鄉偏僻落后,他東拼西湊,賣田借貸,并出售部分心愛藏品,湊足五百大洋投入浙贛公路的建設。祖父一向樂善好施,修橋鋪路,教書不收窮孩子的學費,行醫還貼窮人的藥費,替人修鐘表倒貼配件,加戰亂,家道更為貧苦。最讓父親痛心的是被日寇炸毀的滿屋藏書。晚年他還提及:我們家數代書香,錢財不可與人攀比,藏書是廣豐第一家。

              由于家境貧寒,父親一邊在家溫習功課,一邊在杉江中學(廣豐中學前身)代課。1943年,父親考取暨南大學教育系,用三年代課積攢的錢作為上學費用。年輕時,父親也是熱血青年。1947年在暨大吳學謙校友組織下,參加了上海1月5日的“抗暴”游行,及“反饑餓反迫害”等學運,并爬火車,與上海一大批愛國學生一起到南京總統府請愿。曾撰文“暨大生活瑣記”(刊載于2002年《暨南校友》第三期),回憶學生運動往事。同時,該期雜志封面刊出父親珍藏50多年的抗暴游行照片。1947年秋,父親大學畢業后即回廣豐縣中任教,1950年,由上饒行署任命為教導主任。1951到1953年被組織上派送武漢華中師大學習。當時,華中師大極力挽留他留校任教,父親深知母親是家中獨生女,是殘疾的外公及文盲的外婆的唯一依靠。他毅然決然回到廣豐中學。

              教書育人是父親一生的心愿與追求。他克盡職能,任勞任怨,把自己所有的心血投放到他教育事業中。幾十年來,父親一直堅守在教育第一線。大家休息,他值班。大家放假,他護校。當年,他是我們陌生的爸爸。他整個身心放在學校,放在學生身上。我愛人是個孤兒,當時雖然成績不錯,但不懂事,是個貪玩出名的學生。高二時,父親有次代他們班數學課時,出了道思考題,有幸被他一人做出。課后父親即了解他的情況,當晚就找他談話,要他好好學習,從此一直關心著他,就連報考志愿都是他幫著參考填寫的。其實何止是他,父親當時兼任縣招辦主任,每屆畢業生的報考志愿,父親都認真逐個細細推敲,生怕“撞車”,并尋找偏、漏,以補遺缺。家長特別是農村家長,根本不懂志愿,父親根據同學學習、愛好及家庭情況給予指導。如鄂棟臣、夏利淵等校友,志愿由父親指導填報。

              父親博學,在教師中有口皆碑,除了體育、音樂課外,其它課程都能得心應手。如有教師請假,一時找不到老師代課,他都能隨時代之。父親嚴厲,學校的起床鐘是他敲響的。黑咕隆咚的冬夜,學生們在暖暖的被窩里被那刺耳的鐘聲喚醒。他又到學生宿舍,吹響那催人的哨子,他催促學生們要躍馬揚鞭,開始奮進的一天。他會守在校門口,督促遲到的學生。晚上的熄燈鐘也由父親敲。夜半,他會到男生宿舍檢查,蓋上踢掉的被子,拿掉被窩里偷看書籍的手電。父親教學抓得很細,他在教導處的位置上,除了組織編制學校教學教育計劃,嚴密布局老師和課時的合理分配,經常聽課、檢查老師的備課手冊,抽查學生作業等日常事務外,還經常抽查學生的試卷,了解教學質量。

              國際廣播電臺、新華社駐江西記者站首任站長張利康校友,在給我信中說,一次,他物理考試得2分,心灰至極。父親抽查試卷時,發現批改有誤,重新訂正為4分。他說,就是這四分,給了他繼續努力的信心,為后來考上北京大學奠定了基礎。那時,家有12口人,且分居多處,所有生活開支全靠父母微薄的工資。但他還是常接濟一些生活特別困苦的學生。

              父親從不跟任何人伸手張口談利益。2009年5月9日,夏利淵從北京回來,要到我父親墓地祭奠,給父親獻花、鞠躬。他默念:觀義先生,不是你,我現在還不知在何處。感情之深可見一斑。在他緬懷父親的文章中,展示了與父親的不同一般的感情。

              父親早年為了母親,他放棄了華中師大、杭州等名校的聘請。1975年,因長期的環境壓抑,母親患癌,在上饒動大手術,父親寸步不離守在病床邊。2005年,母親逐漸健忘,最終癡呆,已八十八歲高齡的父親,每天小心伺候著母親,不讓她受一點委曲。父親生命的最后,惦掛的還是母親。父親幾十年來對母親的專一、呵護,不為任何原因而動搖。

              1979年高考,傾盡了父親最后的心血。他既是教學第一線的指揮員,又是第一線的戰斗員,他擔任高三畢業班的課程,每日僅睡三、四個小時,還有很多學生出于對父親的迷信,每天都有同學拿難題請教,花去父親大量精力。高負荷的勞作,在高考前夜,父親終于昏倒在學校。

              父親退休后,一直沒休息過,先在教育局任顧問,深入基層到各鄉鎮農村基層聽課,了解第一線的教學情況,提了不少好建議,發現了不少好苗子。一次,父親在軍潭,正好周行鍵先生從美國回國,第一次遠道返鄉到我家來訪。行鍵先生是祖父故友,是父親尊重的老科學家,1956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,1978年全國科技大會上,被稱中國鋼鐵之父,逝世后國家為他立了銅像。那時電話不方便,父親為錯過這次相見,遺憾終生。

              年齡日增,父親身體逐漸衰落。他忍受病痛,工作到八十八歲。2004年版《廣豐縣志》兩百多萬字,由父親終審。他戴著老花鏡,拿著放大鏡,花費半年多的時間逐字逐句勘誤。曾幾度病危。  

              父親沒照顧過家和孩子,但他內心深處還有牽掛。值得告慰父親的是,我們家第二代雖然失去繼續深造的機會,但第三代全部獲得高學歷,并有一半獲得碩士以上學位。

              父親是一個平凡的老教師,他為廣豐中學付出的心血,得到了學子們由衷的敬重和愛戴。父親逝世后,俞鴻儒院士寫來悼念信,鄂棟臣、夏利淵等數十校友都寄來緬懷文章。2009年清明節,他的老同學祝哲生及學生代表周敦洪、夏利淵、鄂棟臣、周榮河、饒紹信(美國)、張利康、張志高、潘維新等數十校友,為他建紀念碑:“終身杏壇士三千,兩袖清風樂陶然”。這是家鄉人對父親的最高贊譽。

            免責聲明

                    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。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,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,我們將及時更正、刪除,謝謝。

            欧美成人精品高清在线_国产成人免费无码高清_国产小视频福利在线观看高清完整版_国产97人人超碰caoprom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