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- 新聞:0793-8224621 --
現在的大街小巷已經沒有這樣的大傘了。竹篙樣的傘柄,壯壯實實,竹條做的骨架,讓傘撐起像一座小小的涼亭。傘面用帆布裁成,刷了桐油,硬邦邦的,要收攏這樣的傘,就得如捆木柴一樣,雙手抱住用力地擠壓。
母親就在這樣的大傘下勞作,職業:商販。準確地講,她還沒有到達一個商販運用智商的高度。她只是一個靠勞作為生的街頭小販,叫賣自己加工的小吃,如煎餃、油炸餅。
母親出生在山區的一個偏僻小村,世代文盲,她沒有進過學堂。父親是靠工作的勤奮以及一絲不茍的精神,以民辦教師的身份,從一個鄉村小學調到鄉村中學再調到縣二中工作。他基本上一直從事著后勤方面的工作,就像是陽春白雪中的下里巴人。
父親的半只腳邁回了縣城,為了我們的學習夢,母親丟下鄉下的稻田與菜地,丟下自己輕車熟路的犁耙耕地進城做了名小販。
大傘就是那個時候置辦的,刮風下雨要大傘,烈日當空要大傘,占地盤宣示主權仍需大傘。大傘成了惠風和暢天氣之外母親從業的必備工具。
我應該算是扛著傘長大的孩子,清晨扛著傘出家門到母親設攤點的地方,是我必學的功課??钢@樣的傘走在大街上,有一種艱辛還有一種卑微。
這樣的傘,立起來,要找一塊大石,中間鑿一個洞,將傘柄插入,再沿石的四周壘三塊大石頭固定,這樣的傘才能撐得開,立得穩,大風與斜雨都不能撼動其堅強的品德。當然,這樣的傘移動也頗費工夫,需一人扶著傘,一人再將傘從石臼中連根拔起,以免傘突然間失去重心轟然倒地。一個人用肩扛著,慢慢地將傘從石臼中拔出也行,但需肩用暗力撐著,為提高支撐點,再努力地直著腿彎腰,先撥拉壓在石臼上的幾塊石頭,再拔傘,這樣,往往傘上的雨水會弄濕你的衣裳。
母親,常需要移動傘的位置。但移傘,是場地的管理者所決定的,有工商有城管有衛生檢查,母親就會不管不顧大傘上直流而下的雨水,不顧大傘轟然倒地的傷筋動骨,慌忙收傘,以兵敗如山倒的姿勢落荒而逃。
生存總能激蕩人無窮無盡的智慧。困難難不倒母親,母親以天生的聰慧和韌勁與生活中的困難對抗著。
后來,學校開設了小賣部,承包者要交納費用給學校,對校園外攤點的整治力度更加嚴格。面對困難的升級,母親將作戰的工具也進行了優化與改造。她買了板車,并將板車的車腿加固,大傘就倚靠在車腿上扎緊。學校的值日老師一出現,或哪個城管一吆喝,她將傘一收,松繩,將傘自然放倒,以游擊戰的方式拉起車就走。
就像瓦礫中的草,彎曲著身軀堅韌地成長,母親在40多歲的時候,腰就有些酸,背也有些彎。那把傘與她南征北戰,傘布破了,她就縫補;傘骨斷了,她就用鐵絲接上;傘的插銷壞了,她就削段木楔子代替。大傘上縫縫補補的布料一層疊一層,更加臃腫與沉重。傘放在板車上穿過大街小巷,宛如拉著一門小鋼炮在穿行。
我一直想等我工作了,與父親一起有錢養活全家,就叫母親歇息。當我從師范畢業成為一名鄉村教師時,才發現娶妻生子、人情世故已讓自己捉襟見肘。我無法讓母親脫離艱辛,弟尚小,還在欲立未立之際,青黃不接時,母親就像一匹爬在坡頂的老馬,她不能停歇自己,雖然她早已蒼發在頭。
而我無能為力。
直到兩個弟弟結婚后,母親才停手,那把大傘還在。今年,縣城河口鎮規劃了五個小商小攤經營點,免費提供商販經營。特別是文化廣場的清補涼夜市,近萬平方米,200多家清補涼小吃店入市,市場統一制作了雨棚,雨棚用鋼架固定,讓這個臨時經營點能勇于面對風雨。華燈初放,笑語喧嘩,許多人認為這雨棚是起伏的琴鍵,可我總覺這雨棚就是把大傘,支撐生活的艱辛,將幸福打開。
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。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,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,我們將及時更正、刪除,謝謝。